進步=突破慣性思維
Nov 25, 2025上星期天氣突然轉冷,我翻出了幾件冬天的衣服。 順手把一些舊衣服穿回身上時,才想起自己在日本買了一整批冬季服飾—— 但大多偏向休閒風,出街的選擇不多,基本上都變成家居服。

反而在內地買衣服有另一種自由。 我可以一次過下單二十件,不同顏色、不同碼數,全寄到家門口。 最後從中挑兩件留下,其餘十八件放在門口便可退貨。 整個流程乾脆、有效率,也完全不增加額外成本。
但在香港,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。 不論你願意付多高的價格, 除非你聘請一個人專門替你退貨,否則沒可能做到。
問題是——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「香港就是不行」? 這是否就是一種集體習慣、集體思維, 悄悄地阻礙了我們的進步? 科技的發展一直帶領我們向前: 由有線電話到無線電話、到智能手機, 到現在 AI 已開始操控手機、簡化工作流程。 這些轉變每一次都讓生活更有效率。 但最簡單的退貨機制, 內地可以做到, 香港卻停滯不前。
更擔心的是, 大家竟然對此「習以為常」,甚至覺得是理所當然」。 這種慣性思維,比缺乏服務本身更危險。 遇上經濟壓力時,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「要節省」。 但事實上,能節省的幅度極其有限, 也難以真正改善生活。

真正值得思考的是: 如何令生活更有效率? 如何增加收入? 如何用更短時間完成更多事? 如何善用 AI,把自己的時間從重複瑣事中解放出來? 因為科技會變、環境會變、行業會變, 但思維如果不變, 人才會真正被時代拋下。
所以,有些事不是「香港做不到」。 而是 我們太習慣不去想「如何做到」。 這才是最值得擔心的地方。